东莞结构工程精英聚首 共探AI人机协同新路径

7月31日下午的东莞市建设大厦报告厅,投影光束正将韩小雷教授的施工图叠加在三维模型上。"这座200米超高层案例中,BIM模型与计算模型的钢筋量差仅1.2%!"这位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敲击电子笔,屏幕瞬间分割为四重影像——从桩基点云扫描到预制构件激光定位,清晰呈现"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智能建造"的技术闭环。台下80余名技术负责人中,某设计院总工在笔记上标注:"正向设计需突破二维思维枷锁。"
人机边界厘清责任疆域
当广东建青陈勇总工程师演示AI结构优化系统时,现场突发插曲:系统对某悬挑梁节点给出红色警报。"这就是输入预筛机制的价值!"他暂停演示转向观众,"上周某体育馆项目因此拦截了结构冲突。"在案例分析环节,他展示三组对比图:AI生成的异形柱网方案因未考虑施工缝被否决,传统设计师的手绘节点反成终极方案。"工具可以迭代,但安全责任永远锚定在人类肩头。"茶歇时,几位总工程师围看手机里某AI误算楼板配筋率的案例,争论声里夹杂着咖啡机的蒸汽声。
协同生态驱动产业跃迁
市住建局总工程师曹伟举起激光笔扫过全场:"在座各位的手机算力总和,已超过阿波罗登月计算机。"他身后大屏列出人机协同五大准则:知识图谱迭代机制、全流程数据沙盒、伦理审查白名单、失效模式数据库、人因工程界面优化。市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透露,下次沙龙将设置"AI盲测擂台"——让传统设计师与智能系统同步完成抗震优化设计。散场时,某施工企业技术总监拍下韩教授课件二维码:"这套BIM校验插件下周就用在东莞科学城项目。"
下一篇:星链智造落子大岭山 防灾减灾新蓝图启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