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积极探索党的建设新模式 打造“新常态”
东莞积极探索党的建设新模式 打造“新常态”
今年9月,莞城科技园园区占地约1100平方米的两个篮球场,升级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得到园区篮球爱好者纷纷“点赞”。篮球场改造得益于一张贴在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愿望墙上的“愿望条”。园区和企业合计投入11万元对篮球场进行改造,愿望墙的“愿望”落了地。
以“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东莞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是东莞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工作的缩影。
2003年以来,东莞市积极探索党的建设新模式,打造“新常态”。
一名党员 两个“身份”
2003年,东莞被党中央确定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城市。目前,东莞共有非公经济组织22万家,非公企业15830家。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非公企业组织党员总数达36158名,党组织总数2783个,实现有党员的企业党组织建立、党员管理、党的工作“三个100%”覆盖。
近年来,随着非公企业大量进入园区,集中分布,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服务功能提升难、“两个作用”发挥难、“小微”支部管理难、出资业主认同难等问题。2012年起,东莞探索构建“东莞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
在组织上,东莞在企业党员集中居住区设立党委和“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党委常驻中心开展工作。同时,打破“一企业一组织”的传统组建模式,按工作性质等分类组建区域特色支部。松山湖北部工业园党委一支部就是以工作性质相近为原则组建。目前,党员人数113人,来自高新区50多家企业和多个科研平台。支部党员本科以上学历约占75%,平均年龄30岁,大部分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这些党员,既是所在企业党支部的党员,也是北部工业园党委一支部的成员。
“阳光雨”也成为企业对接的桥梁。在松山湖北部园里,做锂电池的新能源公司和做太阳能光伏的易事特,在“阳光雨”组织的一次活动上,偶然相遇得到灵感,合作开发新产品成功拿下了大项目。这至今仍被企业党员们津津乐道。
目前,全市32个镇(街道)和松山湖已有34个“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东莞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被评为2012年基层党建创新省级示范“书记项目”。
在非公企业党建中,东莞还先后探索实践了“四进五清”查家底、“四个一批”壮队伍、“跨企分区”建组织等举措,形成了流动党员一证、一卡、一系统、一中心的“四个一”管理模式,建立了党内关爱服务机制,完善了经费保障渠道。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创造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背景下,东莞非公党建的探索和实践的意义更加突出。
“365天代表”党群心贴心
4年时间,收集群众意见3万多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7万件。这是东莞党代表工作室交出的答卷。东莞党代表工作构建模式被中组部党建研究所总结为全国党建工作创新五种模式之一。
2008年,中央与中共广东省委推行党代表任期制。这就要求党代表从“3天代表”向“天天代表”转变,发挥党代表平时的作用。
2010年,东莞学习借鉴其它地方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经验,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覆盖全市市直机关、镇村(社区)、“两新”组织的619个党代表工作室。全市419名市党代表、5554名镇(街道)党代表都安排进驻党代表工作室、所有市级领导党代表都分到各个镇(街道)机关党代表工作室接见群众。工作室的布局都选择在生活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等贴近群众的地方。党代表在任期内履职尽责、联系服务群众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崭新实践阶段。
在活动载体上,东莞实现三大创新——党代表轮值定期开放,直接对面群众;组团活动突出主题,直接服务群众;网络接待拓展平台,直接联系群众。东莞还在队伍、制度、经费等方面强化保障,同时建立激励监督机制,调动党代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
在望牛墩镇,新莞人陶利君向党代表工作室的党代表反映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难问题。经过党代表的推动,望牛墩镇出台了相关办法,当年公办学校就安排新莞人子女学位468个,278名新莞人子女受惠入学。陶利君说,党代表工作室不仅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还使全镇的新莞人受惠。4年来,东莞党代表工作室实践“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成了党群“连心桥”。
2011年,东莞市党代表工作室构建模式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首届组织工作十大品牌”,2012年被编入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写的《领导干部境外培训成果100例》一书,2013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30个最佳案例之一。同时,被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录入《各地联系服务群众做法选编》,供全党学习参考。
班子是核心 书记成关键
万江谷涌社区书记庾敬钦是一名具有10年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他见证了近年来东莞村级党组织的改革创新。
2004年,社区仅有一个支部、60名本地户籍党员。到今年,党工委下辖3个党总支、3个非公企业党支部,有党员160多名,其中30多人是非公企业支部的党员。
2013年起,东莞在全省率先探索在村级设立党工委。到今年1月,全市村(社区)全部改设党的工作委员会。东莞市明确村(社区)党工委是所驻区域的居民自治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领导核心,负责所驻区域的党组织和党员(含流动党员)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直接管理辖区内“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全市村(社区)党工委设专职委员或兼职委员136人,专职负责联系、服务和管理辖区内的“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全市647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全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开放。
基层党建班子是关键,书记是核心。近年来,东莞实施“农村百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培养工程,由市委组织部直接抓,从规划、选拔、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全程负责,形成了一套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东莞以各级党校和高校为主阵地开展书记培训,先后组织三批共183人次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全市举办26期农村党组织书记学习论坛,近2.8万人次参加了学习培训。东莞还实施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委托本地高校累计进行本科培养203人,大专培养152人。
这一系列举措打通了选准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典型路径,激活了基层干部人才的活水源头。全市已完成培养的三批共392名后备干部中,有278人走上书记岗位。东莞不仅拓宽了党组织书记的来源渠道,还为农村储备了一大批基层干部人才。
在这些改革基础上,东莞探索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强化村(社区)党组织总揽全局领导核心地位的“一核心、两联席、三统筹、四公开、五监督”村级组织运行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村(社区)各级组织高效规范地运行。
29岁社区书记是怎样炼成的?
■案例
2002年,大学毕业的庾敬钦成为万江街道基层社区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没想到的是,6年后自己当选为谷涌社区党总支书记。这一年,他才29岁,按年龄他在党总支100多名党员中排倒数第5。
从“将”到“帅”转变不容易
“以前是普通工作人员,出了事有老书记顶着。自己当了书记,责任不一样,压力不一样,群众期望更不一样。从‘将’到‘帅’转变不容易。”庾敬钦这样形容当初的感受。
当选仅一个月,庾敬钦就迎来了书记工作的第一次“考验”。当时,社区一家企业经营者欠薪逃逸,500多名员工聚集追讨欠薪。
上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看着庾敬钦,村里老干部和群众也看着庾敬钦,新书记到底行不行?庾敬钦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并深入调查摸底,了解企业资产情况,同时,认真做社区干部思想,最后决定员工欠薪先由村垫付,再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企业资产进行清算拍卖,收回了集体垫付的欠薪。最终,这一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这件事让庾敬钦赢得了村里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庾敬钦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2010年,谷涌社区投入60多万元进行封闭式管理改造,实现了24小时治安定岗定点巡逻,辖区内全视频监控,基本杜绝了社区内入室盗抢情况,社区治安治理走在全市前列。庾敬钦说,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之一。
书记能力强,党员才服气
2004年,社区只有一个支部,60多名党员。现在,社区党工委下辖3个党总支、3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共有党员160多名,其中30多名党员组织关系在非公企业党支部。
庾敬钦说,过去老党员多,有意见很含蓄,管理也容易。现在年轻党员多,思想活跃,提意见也尖锐。“所以,书记能力够强,党员才服气。”
根据东莞农村百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培养工程的统一安排,2006年起,庾敬钦先后到万江街道组织办、东莞市委组织部挂职,两次参加东莞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培训,甚至远赴梅州挂职村党组织副书记。这些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庾敬钦说,在处置社区企业欠薪逃匿事件中,他就运用了培训学习到的应急处置知识,尽可能将事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今年起,东莞在社区一级改设党工委,这让庾敬钦觉得担子更重了。“过去我们和企业党组织沟通交流少,现在大家经常碰头,他们党员有归属感,我们工作也更有干劲。”庾敬钦说,今年党工委委员还参加了非公企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东莞党建功效看得见,摸得着
■专家点题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党建》副主编刘朋:
东莞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东莞党建模式的探索对于珠三角地区以及非公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党建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特别是东莞以“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中,党建资源一体化供给、特色党组织建设、“一站式”党员服务平台等做法都可以复制和推广。
“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最大特色在于,它改变了原有的党建空间格局,由原来个体式、封闭式单一党建模式转变为区域化、开放式的党建模式。新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的解决了“两新”党建中组织功能和作用发挥难、微型支部管理难、资方认同难等棘手问题,由党组织统一供给。东莞将园区内的党员按兴趣、地域、工作类别、作息规律等建设党支部或党小组,大大提高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便利性,让组织的阳光和雨露覆盖和滋润全部党员。
如何让党员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党建活动,发挥党员示范表率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党建工作在一方面要发挥好党组织功能作用,同时,还要通过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引导督促党员个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让所有党员都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带动一片,体现出党员队伍的先锋队优势。东莞党建模式对于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领域进行了较好的探索,让党建功效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让流动党员
找到“家”
■对话
莞城街道企业工委
副书记汤丽珍:
走进莞城科技园“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多功能培训时、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一应俱全。园区企业东莞恩斯克转向器有限公司黄鹏说:“书籍琳琅满目的图书馆、优质快速的网络、高质量的运动设施……像这样现代化设计的场所,谁不想去?”
在莞城街道企业工委副书记汤丽珍看来,“阳光雨”的建立,构筑起了园区企业党组织活动的主阵地,打造了服务党员群众的新平台,让园区企业党员群众有找到“家”的感觉。
记者:您如何评价园区“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的作用?
汤丽珍:我们“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拥有8个功能区,可以为全街道“两新”党组织和园区企业党员群众提供学习培训、组织生活、影视播放、艺术交流、文体健身等服务。目前,这里是全市占地面积最大,功能较为实用、人流量最多的党员服务中心。
“阳光雨”解决了园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解决了企业党组织之间交流合作少,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依托“阳光雨”我们打破组建了原有支部界限,根据党员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党员有自豪感,群众也满意。二是解决了企业党建服务功能少,企业认同感低的问题。我们将政府和社会资源引入“阳光雨”开展服务。比如我们主动联系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中级电工维修、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我们还发动企工委下属其他党支部来园区开展专业服务。这些培训服务企业欢迎、员工受益。没有“阳光雨”这个平台载体,很难引入这些服务。三是解决了拓展畅通党员群众意见反映渠道的问题。我们设立了园区愿望墙,积极解决党员群众需求。一年来,我们解决了员工提出的提升网速、提供wifi、修缮篮球场、建立园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问题。今年初,我们还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改造升级园区招工处,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
记者:园区“阳光雨”工作还将有哪些创新?
汤丽珍:我们正在构建菜单式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实行“8小时外”开放制度,由科技园的11名党员干部每晚轮流值班为企业党员群众服务。现在,每天晚上和休息日来中心活动的党员群众比以往成倍增加。“阳光雨”正在成为园区企业党员群众“8小时外”的交流平台、培训基地和温馨家园。
下一篇:东莞市区十座人行天桥已全部开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