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芯”科普工程启动 硬科技飞入百姓家

电子显微镜下,0.1毫米见方的晶圆片布满蛛网般电路——在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研究院实验室里,中学生透过目镜惊叹:"芯片里竟藏着高速公路网!"这一幕正成为东莞"用'芯'科普"工程的日常剪影。在市科协指导下,该院将高精尖的集成电路技术转化为通俗科普,让第五代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褪去神秘外衣。
线上阵地,科普短视频揭开"芯片诞生记"。工程师用动画演示纳米级光刻:紫外激光在硅片上雕出比发丝细万倍的沟槽,离子注入机像"微雕艺术家"注入杂质粒子。公众号推文则破解产业密码:"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带已有300家配套企业,手机射频芯片产量占全球15%。"这些内容精准推送给企业技术员、职校学生和科创爱好者,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10万次。
线下实验室变身科普课堂。在"晶圆探秘"实操区,学生亲手操作EDA设计软件,将电路图缩放二十万倍传输至光刻机;"芯片封装"工位上,热风枪吹熔锡球,金属导线在显微镜下连接指甲盖大小的麒麟处理器。研究院工程师王博士指着重力传感芯片教学板解释:"自动驾驶感知颠簸、手机横竖屏切换,全靠这些微米级'开关'。"
通过科技成果的"翻译转化",研究院正构建产学研融合新生态。当企业技术员在科普讲座中获取芯片散热解决方案,当职校生透过显微镜明确职业方向,硬科技知识实现了从实验室向产业链的"破壁"传递。这种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创新实践,如同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安装了"智力加速器"。
下一篇: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完工 推动粤港澳科研创新
返回首页